解码“大思政课”之“大”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2
作者:周军虎 冯旺舟
来源: 长江日报

周军虎 冯旺舟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差,是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维革新与格局跃升。大思政课,“大”在视野,“大”在实践、“大”在效用。

■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

大视野指的是“大思政课”立足于新的时代呼唤,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力图在理论探索上形成突破性创新。

我们要把“大思政课”置于国际国内形势转化的“两个一百年”大变革中来进行思考与探索。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特征。而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大思政课”是将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重大现实问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牢牢把握其本质特征与事物的规律,锻造学生的战略思维力与时代使命感。

遵循“三全育人”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和全方位覆盖的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将汗水洒在田间车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目光聚焦于“国之大者”。鉴戒传统思政课的优势和弊端,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实现“大思政课”的突破与创新。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多维主体联动的育人格局。

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主体和多主体对话的转变,变“我说你听”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在和风细雨氛围中实现教育的目标和意图。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融入。

■ “大思政课”如何做大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仅在于思政教育的大需求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规律的深度探索,更在于其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思政实践中得到滋养,在思政实践中得以生根发芽。主要体现在“大思政课”对思政教育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对教育资源的体系化整合以及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改革。

立足思政课主渠道建设,辐射课程思政的拓展,延伸思政课社会实践。学校思政课教学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以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推进教材体系的变革,大力推动思政课堂革命,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横向拓展,要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政课程建设牵引课程思政发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各地普遍建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就是要在先行先试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最后形成课程思政对非思政课程的全覆盖。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生动实践,以历史佐证现实,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实现与历史先进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自然生成并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本土企业、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特色实践课程。邀请校外专家、模范等担任校外德育导师,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丰富教学资源。

改革创新思政课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情感价值道德观法治观的进步为标准,通过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统一,在具体的实践中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设立“大思政课”创新奖项,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 “大思政课”如何放大效用

“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其在教育效果上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性。从学生个人角度看,“大思政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丰富多样化的沉浸式教学、海量的正反案例的剖析、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等方式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觉。

从学校角度看,“大思政课”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育人质量。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评价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转变,显著提升了育人质量和水平。

从服务社会发展角度看,“大思政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课堂教授时空的拓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以时代楷模故事塑造人品,以多元师资传递“真善美”的力量,实现课堂讲授与环境塑造,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回应社会对“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

从国家层面看,“大思政课”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小我升格为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激励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跑出最好的成绩,在服务人民奉献国家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分别为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