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收获亲手种植的土豆。(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易雯 通讯员 江开军
在随县的北部偏远山村,一道独特的教育风景引人注目。
天河口小学附属幼儿园,是随州全市唯一建在村级学校的市级示范幼儿园;天河口小学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天河口中学的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为学生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当地教育界将这一系列成绩统称为“天河口教育”现象。
远离镇区,更远离城区的村级学校,是如何形成这一现象的?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天河口进行探访。
分田到班,老师带着孩子们种菜
天河口小学坐落在桐柏山南麓脚下的随县殷店镇,包含一至四年级9个教学班,380余名学生,37名教职工,还有附属幼儿园6个班,130余名幼儿。
进入校园向左走到尽头,上十块菜地引人注目,土豆、花生、玉米等长势喜人。“这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乐耕园’。每个班一片责任田,老师带着学生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全程参与。”该校政教主任曾理介绍,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和责任心。
回忆丰收时的情景,四年级(2)班学生黄忆攀高兴地说:“我们刨开泥土,看到圆滚滚、黄澄澄的土豆时,别提多开心了!”学校每周还推送“彩虹家务清单”,定期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服务、清理河岸垃圾等多个劳动课程,让“五育融合”真正落地生根。
凭借出色的劳动教育成果,学校少先队大队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还成为随县劳动教育教联体牵头学校,带动全县开展劳动教育。“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和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我们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校长马龙新说。
朝夕相处,老师及时帮留守学生解压
天河口中学距离天河口小学不到1公里,其生源大多源自这所对口小学,现有五至九年级14个教学班,628名学生,59名教师。
“乡村学校的环境没法跟城里比,但孩子们从小行为习惯好,身边还有一群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的老师,他们一点也不输城里学生!”校长赵宝剑自信地说。学校管理团队带头承担主课教学,积极投身教研课改;以教学为核心,学科教师通力协作,采取集体备课方式,积极打造“45分钟高效课堂”。为了跨越城乡教育差距,老师们想尽了办法。当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考热门考点、乡村孩子观看电影机会较少时,老师们就找来相关片段播放并细致讲解。
近十年来,天河口中学连续荣获随州市、随县教学质量突出单位;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多次获得市县优秀学科奖。
八年级(3)班学生姜雨阳学习成绩优异,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两个月前,班主任黎春红发现她状态异常,得知是父母过度关注成绩给她带来压力。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她调整心态。“现在父母更关心我的生活,老师和同学也很照顾我,我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姜雨阳说。“老师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孩子们有任何问题,他们总能及时发现,随时跟我们保持联系。”姜雨阳的父亲姜海龙感慨说,“孩子在老家上学,我们放心!”
扎根乡村,12名教师在校工作超30年
前不久,天河口中学举行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校长赵宝剑为12名老教师颁发纪念证书,感谢他们30多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扎根乡村。
副校长邱海波的家在殷店镇,妻子也在镇上工作,他却放弃了三次调往镇区中学的机会。
老教师不想走,年轻教师同样舍不得离开。“95后”教师占倩的家在武汉,每次回家要四五个小时。两年前,她被调往镇区中学,但很快又主动申请返回天河口中学。“这里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的氛围感染着我,不在乎多跑一段路。”占倩说。
天河口中学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毕业多年的学生也心系母校。姜发兵1993年从学校毕业。多年前,他和20多名同学自发组建校友会,为学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上学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怀,能为母校做点事,我们觉得很荣幸。”
“从幼儿园、小学的养成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到中学阶段结出累累硕果,再到毕业后回馈母校,‘天河口教育’现象不仅是乡村教育的成功范本,也为城市教育提供了借鉴经验。”随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鲍亚忠说,这一现象说明,基础教育立足实际、回归本真就是培育人才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