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化”的教案

发布时间: 2019-04-1616:10作者: 李华国来源: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浏览量:

    以前上课时,我总按照教案上已经准备的内容和设置的问题讲下去。我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记什么。常常是上面滔滔不绝,下面“万马齐喑”。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课堂氛围总是显得那么沉寂而无聊。面对这个困境,我一直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因而顾虑重重。

  一次期中考试,我班语文考得一塌糊涂,我觉得理所当然,这样的课堂还能出什么成绩呢?

  我便虚心地请求组内教师听我的公开课,恳求他们的帮助。

  同事们听我讲完荀子的《劝学》一文后,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上课时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案走,“目中无人”,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文言文虽然年代久远,但也可以讲“活”。你的教案里注重的是“言”,而轻视了“文”。侧重讲“言”无可厚非,但难免有点枯燥。如果能结合当今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产生共鸣。关于文中“而”字的用法,你只讲了一处,没有总结归纳。有个学生举了手,可能想提出一些疑问,或发表新的见解,而你在埋头讲课,没有留意;有些文言词汇浅显易懂,学生不愿听,你还讲得津津有味,浪费了宝贵时间;还有些词汇深奥难懂,学生听起来吃力,而你只是按照既定的教案讲课,不知变通和拓展延伸……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同事们的点拨,我幡然醒悟了:上课时再不能完全照着教案讲了,准备再全面的教案也只能作参考,因为教案是“死”的,是预先设置的,而学生的思维是“活”的,是变化无穷的。写好的教案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的多和新,也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学情。

  后来,我不再被教案牵着鼻子走,一方面积极而全面地准备好教案,一方面又在课堂上“变化”着教案。我根据情况大胆地舍弃一些学生易懂的问题,细讲疑难点,加进讲课时突生灵感得来的新发现;安排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新问题和疑难点;有时将原计划的教学过程做一个新的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等。

  结果,教案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氛围的变化,课堂“活跃”了起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和我都觉得比以前收获多了,他们的考试成绩也明显进步了。

  从此,每每接到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要听“公开课”的通知时,我也成竹在胸,应对自如了,不担心在课堂上造成冷场或僵化的局面,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变化”教案。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