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实验性十足的数学课

发布时间: 2017-09-0916:10作者: 陈大森来源: 安陆市雷公镇罗庙小学浏览量:

  20175月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安陆市洑水镇中心小学举办的安陆市小学数学学科主题日活动暨“数感培养”专题研讨会。 

  这项活动在上午举行了三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最让我震撼,也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一节课。这节课是由该市洑水镇中心小学的王刚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克与千克》,属于二年级数学的内容。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才8岁左右,抽象思维能力不很发达。对于“克与千克”这样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因此笔者看到王刚老师的课件上的题目是《克与千克》,很为他捏一把汗。 

  在课堂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王刚老师出示了一个盒子,问学生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重量。学生回答用秤。再由秤引到秤上面的刻度单位“克”。 

  进入了第二步,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了几张带有重量标记的物品。学生通过物品上标有的“500”、“200”等数字很容易说出来物品的重量。然后他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感受它1克的重量。 

  到这里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要把学生分组坐。回想起学生进来坐好时的情景,四五个学生一组,每组都有一个塑料筐,装有硬币、方便面、鸡蛋等各种东西。 

  我估计他是要通过拿这些东西让学生感受它们的重量,就像物理当中的实验课一样。我顿觉他很高明。实验的方法非常有趣,能吸引学生,而且动手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节课一定会很成功。 

  接着他让学生分组找塑料筐中约重一克的物品。学生都找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找的是一个感冒胶囊,有的学生找的是扣子······然后他指导学生用天平称这些物品的重量是不是1克。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拿一拿塑料筐中的剩余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筐中有一筒重500克的面条。他特意让学生拿两筒面条,感受500克+500克的重量。这样自然导入到1000克的知识上。他在黑板上手书“1000克=1千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千克这个单位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筐子中还有那些物品放在一起是1千克。 

  第四步是练习巩固。因为学生经过动手实践,所以对课件上的题目普遍回答较好。对于一些大重量的物品,如小孩和椅子,有的学生回答说一个小孩重35克。面对学生回答得不好的情况,王刚老师让他们相互间抱一抱周围的同学,抱一抱椅子。 

  第五步就是对课堂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 

  整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学生在课堂当中一直都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整体参入度高。王刚老师也很有耐心。毕竟二年级学生太小,对于称东西不太会。所以他在称的时候故意放慢速度,适当讲解了怎样用秤看秤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想到了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要么太沉闷,不够有兴趣,要么太活跃,与课堂内容不太沾边。看来掌控学生的学习氛围是一门大学问。 

  王刚老师的这节课充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老师的主导性得以突显。因而牢固树立了他们对克与千克的数感理解。 

  这真是一节实验性很强的好课。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去做些实验。相信我的学生也能通过实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数感。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