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给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 2017-09-0409:05作者: 张云朝来源: 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中心学校浏览量: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撼,书中讲述的动人的故事,让人内心激动,热泪盈眶,深深地启迪和教育着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1969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通过受访者的回忆和讲述,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当年的画面: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岭深处,朴实贫穷的农民,迎接着前来插队的知青,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习近平,背着行囊,提着沉甸甸的书箱,多么的孤单、无奈和无助,但又是用多么的坚定和坚毅的步伐,走进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走进了那个窑洞,开启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如果说是延川人民接纳了他,不如说是他深深地植根入了延川人民。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他从学习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开始,向农民学习劳动本领,带领群众建起了沼气池,为陕北人民点亮了第一盏沼气灯,带来了光明。带领群众挖水井,开凿出了一口不绝的生命的源泉。夯土坝,整治出了梁家河村第一块最好的平地,为农民增加粮食产量,吃饱肚子提供了保障。还组建铁业社,兴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办扫盲班等等实事,足以见证他在年轻时代就具备着为民谋福祉的为民情怀。 

  正是他用自己勤劳和智慧,为民的品德,坚持不懈的学习的品质,让他“锥处囊中”,得以脱颖而出,最终被群众发现,被上级发现,让他终于成为梁家河村的支部书记,为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从他曲折的入党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爱党,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光荣、伟大与正确。 

  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对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特别是年轻的大学村官们的教育和启发是多么的深刻。我们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今天精准扶贫的战役中,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在农村的工作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为人民谋福利,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小康,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基层,哪怕是为群众挑一担水,背一次柴火,扫一次地,推一次车,拉一车粪,锄一分地,搬一块砖,粉一次墙,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极大地帮助。 

  特别是习近平在当年那种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仍然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用不断的学习精神,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学习到为民的本领。 

  习近平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而且有利于启发和教育我们这些基层的党员干部,如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放飞梦想,实现人生价值,锻炼为民能力,培养为民情怀,植根人民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用自己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出版发行,对于正在战斗在贫困地区农村,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人们,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是给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应当经常拿起来照一照自己,确立看齐意识,奋发有为。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