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种美味》

发布时间: 2017-06-1112:04作者: 张云朝来源: 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中心学校浏览量:

  近日,《浙江高考阅读题太难作者被人肉 作者:我也答不出》在网络中、微信中疯转,大意就是说今年高考阅读题太难,文章的结尾诡异难辨,似乎有些刁难考生。 

  当然,能够和愿意在网络和微信中晒“难色”的考生,一定是极其巧妙和准确地完成了考题,答案令考生出奇的满意,才假意抱怨,实是晒得意之情,这个不难看出,并非考生真的叫苦不迭。 

  无论是真的叫苦也好,还是晒得意之情也罢,总之一篇《浙江高考阅读题太难作者被人肉 作者:我也答不出》的微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笔者自然也不能麻木不仁,呆若木鸡的看别人的微信,听别人的述说,而置若罔闻。 

  在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时,我在赞叹《浙江高考阅读题太难作者被人肉 作者:我也答不出》作者的这位考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高明之处外,还逼得我不得不真的好好看看《一种美味》原文到底是何许文章,其刁钻的程度到底有多深,迫使着我不得不一看究竟。 

  《一种美味》的作者是巩高峰。巩高峰用小说的文体,文中塑造了一个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的老三。这个家庭,本来就够穷苦了,他的降生出世,无疑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特别是在两个哥哥的眼中,他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和多余。 

  连生养自己的母亲也难以掩饰她那厌恶和无奈的内心。“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陌生的光”,说明了母亲在他能够抓到一条大鱼时,能够为家庭苦难的生活做一点点分担时,出自内心的喜悦和略微的赞许。而这种眼光在他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年了,从来没有过。 

  “陌生的光”是说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这让他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当然这些也与文中主人公的不懂事、顽皮有关。“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偷瓜摘桃。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 

  正是他的“多余和顽皮”,所以每顿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为了渲染这个家庭到底有多贫苦,作者对母亲洗鱼、换豆腐的过程、两个哥哥的动作、父亲亲自填柴烧火、母亲做汤等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写得鱼之后的惊喜,充分展示了平时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得到人间美味的苛求了。 

  诸如“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父亲坐在灶前看着火苗舔着锅底”,“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扇动鼻翼,有些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受宠若惊之后反而嫌弃那条鱼太小,矛盾的内心,反映了渴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得到家人认可的迫切需要,展示得淋漓尽致。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这里“陌生的气息”是说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他想象着“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因为他平时总是无端的“游手好闲”。 

  “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卤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响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分享美味时的惬意与鲁莽,更渲染了难得的融洽与和谐。 

  但是,物极必反,这种和谐与惬意毕竟是短暂的,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他说三子该上学了”,这句话,给这个难得的和谐与惬意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或者是问号,具有极大地讽刺意义。 

  就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回味鱼汤的美味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的美味时,两个哥哥的表现让他彻底地失望了,这种美味只属于“有鱼的那天晚上----”也许鱼汤还没有喝完,这一切就结束了。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的铁嘴铜牙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的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黑糊糊的夜空”是说前途是如此地黑暗,母亲苦苦的思索着,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儿啊,充分写出了母亲的渴望与失望,一种失落感涌上母亲慈祥的心头。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全家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一个还不甚懂事的孩子,考虑不了那么多,也考虑不到那么远,眼前的是还得做。 

  在做眼前的事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对现实的理解的加深,“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是主人公的幻觉,更是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那条鱼就像没有被家人享用一样,给遗弃在柴火堆了,什么作用也没有。 

  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自己的成长。自己由一个只会“游手好闲”变成了明白“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全家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问题。”的道理的小子了。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鱼,死了;心,死了。但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没有死,上学读书这一点点希望还在追求。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诡异的光”表面上是写鱼,实际上是写主人公。他的眼神之所以“诡异”,是对人生的质疑,对人性的质疑,对命运的质疑,是一种不服输的意志的淡淡的流露。 

  文章标题“一种美味”,本身就蕴含深意。文中描写了鱼的美味,也有畅想着背着书包上学读书的“美味”。然而,“一种美味”就是“一种美味”,因为也许这个家庭只能分享鱼汤的美味,而不能分享读书的“美味”。否则,在这个家庭看来,用“鱼汤的美味”换来“读书的美味”,那鱼汤也许压根就不是美味了。 

  本文巧妙的构思,经典的选材,惟妙惟肖的人物动作和内心的刻画,充分说明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并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而短暂。 

  最后,让主人公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因为他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人性的炎凉,与自己的天真,完全不是一回事。 

  鱼汤的“美味”,由于他的囫囵吞枣,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就完了。“陌生的光”的“美味”,瞬间就消失了。上学读书的“美味”还没有来得及畅想,就像泡沫一样瞬间彻底的破灭了。自我成长的特殊“美味”将是自己最大的收获,留给自己细细体会。这也许就是“一种美味”的根基和所指。 

  戏剧性的开头,戏剧性的故事,戏剧性的收尾,含蓄的笔触,内敛情感,值得让读者仔细品味。文章的高妙之处,往往在空白的地方。本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高人就是高人,也只有高人,才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文章来。“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这,也许就是作者所企及的。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