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 积微成著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语文的字词句段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 2017-04-1909:03作者: 胡平先来源: 湖北省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浏览量: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发展语言功能、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他们将来融入主流社会,灵活自如地与人交往至关重要。  

  笔者在教学中,抓住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情感性、灵活性特点,遵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每节课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引导智障学生种下生字的“种子”,破土为词语“幼苗”,长出句子“枝丫”,茁壮成段落“主干”,最后开出篇章之花,结出精美文章之果,栽种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语文树。 

  一、巧用生字做种子,打牢“语文树”的根基 

  目前,我校使用的是199411月第一版、20104月第三次印刷的人教版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材(试用本)。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不拘泥于教材,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有效拓展。每次学习生字,我都会以这个字为中心点,围绕它进行发散学习,找出这个字的同音字、形近字、同类字,从而牵出三五个字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五册第三课中的生字“猪”,在拼读、书写、组词完成后,我结合“学生知道猪是动物,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动物”的生活实际,将“狗”、“牛”、“羊”、“马”等生字引入课堂,学生很快拓展了“养狗”、“放牛”、“喂羊”、“骑马”等词语。这样的发散学习,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掌握大量的生字、词语,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一石三鸟巧设计,多个感官齐参与,让“生字种子”破土为“词语幼苗”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会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求学生除了找出这个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还要另外组三个常用词语,让一个汉字长出“三棵幼苗”。在组词的时候,学生积极寻找教室内目光所及之处的物品,充分发挥了视觉功能;积极动脑思考,组织语言,看看能组一个什么样的词语,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思考能力;回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发挥了知识重组能力;动口说出自己所组的词语,充分发挥了动嘴说的能力;同学间还能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从而培养了认真倾听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听、说、想的能力充分发挥,由一个“生字种子”破土为三个甚至三个以上的“词语幼苗”。为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语文树扎下了根基。 

  三、举一反三巧发散,关注生活重运用,使“词语幼苗”长成“句子枝桠” 

  在组词完成后,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能力稍弱的学生,我仅仅要求他们找出文中词语的位置,读出包含这个词语的句子。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要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而且每个人选择的词语最好不要重复。我将学生说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当做范例让全班朗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性极高,潜能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一些平时不爱开口说话的孩子,也能高高地举起小手,说出我意想不到的句子来。比如:学习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一课《升国旗》,学生用生字“升”组词为“上升”,小剑锋用“上升”造句为“我努力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上升了。”学习了第二课《我们的学校》,学生用生字“周”组词为“周恩来”,小雨田用这个词语说出“我最喜欢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让我激动不已。学习了第五课《皮球浮上来了》,学生用“拿”组词为“拿手”,在我的举例引导下,学生理解了“拿手”的意思,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姝雅同学说出了“妹妹的拿手节目是舞蹈”。不仅锻炼了学生用词说话的能力,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感性,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教室内的所见,而是有效发散,想到了最疼爱的妹妹,并且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妹妹的拿手本领。这些凝聚着学生的创造性、闪耀着学生思维火花的句子,或平铺直叙,或饱含深情,成为“语文树”上繁茂的枝桠,为轻松实现由句扩段、由段成篇提供了可能,有效打破了智障学生习作无话可写、无情可抒的格局,扫除了习作路上的障碍。 

  四、依托课文巧模仿,突出生活大语文,促“句子枝桠”发育为“段落主干” 

  语文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念,注重课内外联系,充分体现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学中,有了以某个生字为原点、发散学习多个生字,生字变词语,词语变句子这几个环节做基础,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有效扩充,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想象力也逐渐丰富起来。教师在这时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句子变段落的训练。例如学习了第五课《皮球浮上来了》,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引导学生根据“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皮球一跳,跳到树洞里。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了”进行了分析:这段话写的谁?在哪里?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照我的提示逐一找出了答案:这段话写的“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发生了一件“皮球掉到树洞里拿不出来”的事情。我接着引导学生按照“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写一句话。为了降低难度,我给能力稍弱的学生提供了以下人物:妈妈、老师、同学,相应的人物提供了以下地点:厨房、教室、操场。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妈妈在厨房做饭”、“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小磊在操场上打球”等句子。接下来我请学生回忆平时生活里的情景: 

  1、妈妈是如何做饭的,她最喜欢做什么菜呢,我们喜欢妈妈做的饭吗? 

  2、哪个老师在教室里上什么课,她是怎样讲课的,我们喜欢她上课吗? 

  3、小磊是怎样打球的,他打球时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他快乐吗? 

  由于这些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他们很快就想好了答案,并争先恐后地回答。在满足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愿望后,我进一步提高难度:“请将你刚才说的话写在练习本上,比一比谁写得最精彩。”结果,学生顺利完成了作业,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小键都写了充满感情的一段话。顺利实现了句子变段落的目标。 

  五、水到渠成巧引导,聚沙成塔结硕果,促“段落主干”开出“篇章之花” 

  学生具备了写作段落的能力,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就能在段落的基础上开出篇章之花,并且最终结出精美的语文之果。例如在学习第五册《语言训练1》中的看图说话《运南瓜》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尝试每幅图各用一句话来描述,学生很快说出了“小白兔看见了两个大南瓜”、“小白兔看见小熊骑着自行车经过”、“小白兔把南瓜滚回了家”三个通顺的句子。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中小白兔的表情,大胆想象,思考这种表情说明了小白兔在干嘛。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和想象,三个句子就变成了“小白兔看见了两个大南瓜却不知道怎么运回家,它心里好着急呀”、“小白兔看见小熊骑着自行车经过,它看着圆圆的车轮心想:‘车轮是圆的,南瓜也是圆的,车轮能在地上滚动,南瓜也可以滚动呀’”、“小白兔赶紧把南瓜摘下来,开开心心地滚回了家”。要将这三个段落变成一篇精美的小文章,还需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加工。我继续引导学生,在每一段中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合理添加。在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运南瓜》的时间“星期六的早上”,人物“兔妈妈”,事件“出门为小兔子找吃的,她来到一片南瓜地,看见又大又圆的南瓜,心里高兴极了。可是又大又圆的南瓜怎么运回去呢?”第一段就精彩出炉了。打开了思路,平时积累的词语一个个鲜活地从学生口中蹦了出来,第二段、第三段也很快完成。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应用过渡句将三个段落衔接起来,一篇精美的看图说话文章诞生了。 

  语文教学中,既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普遍联系规律,又要巧借课本的文境和学习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生存技能和终身幸福提供条件。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特别是作为特殊教育战线的语文老师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