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徐本禹支教火把接力不熄 一诺20年

发布时间: 2022-12-2608:35作者: 记者 田悦来源: 湖北日报浏览量:

2012年6月28日,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箐山本禹希望小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志愿者刘小庆结束支教与学生黄洁(中)、罗意韩(右)约定十年后相见。

2015年3月11日,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希望小学操场上,康胜美(中)给吃午饭的孩子们生火取暖。

2017年11月11日,康胜美与爱人带着刚出生的孩子从贵州来武汉看望徐本禹。相框里的照片,是当年的入队仪式上,徐本禹给康胜美戴上红领巾。

2022年7月11日,刘小庆(后排右七)守十年之约,不远千里赴贵州箐山本禹希望小学与昔日的学生重逢。她身边的黄洁(后排右六)已在贵州上大学,罗意韩(后排右五)大学毕业后通过当地招考成为公务员。

2021年6月29日,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希望小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志愿者杨子萱在明亮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时隔20年,这里的孩子告别岩洞教室,也有了自己的校服。

2019年7月30日晨,来自贵州为民希望小学、大石希望小学、箐山本禹希望小学和湖北建始摩峰希望小学的14名优秀学生代表,在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带领下,实现在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的梦想。

2022年12月25日,徐本禹在华中农业大学向历届支教志愿者介绍当年在贵州支教情况。

  2022年7月12日,远眺为民希望小学。曾经,连绵群山阻隔了孩子们向往外面世界的追梦心,如今,这弯弯的小路已将孩子们的梦想不断延伸,再延伸,阳光,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这天,“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消息传到贵州大山深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欣慰地笑了。这是对20年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和小伙伴们在接力支教中不断创新、心血付出的充分肯定。

  20年,从徐本禹一个人,到195人接力的支教团队;从一所小学,扩大到黔鄂三地四校,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支教的火把,始终不熄。

  这一切,只为当初对山里孩子的那一声承诺。

  大山无言,阳光作证

  “毕业了我就回来。”

  2002年夏天,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为民小学前身),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眼神,结束暑期支教的徐本禹作出承诺。

  不久,他放弃读研机会,只身再返大山深处。

  在没有水电不通网络的穷苦环境,徐本禹艰难而执著地履行着支教使命。山里孩子听不懂普通话,一道题讲几十遍,累得嗓子哑了也无济于事,经常是老师急得掉泪,娃娃们跟着哭。

  而到了寒暑假,徐本禹就在武汉贵阳等地奔波,给孩子们募捐和打工挣钱。

  最难的时候,好在身后有母校强有力的支持。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招募志愿者,接过本禹支教的火把。2006年,支教团成为全国高校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群体。此后,支教地扩大到贵州百里杜鹃、大方县和湖北恩施的四所小学,195名年轻人先后接力,用青春和生命点燃不熄的火把,照亮大山的希望。

  “20年过去,为民小学早已从岩洞迁出,有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教师宿舍。如今和其他几所小学一样,不仅鸟语花香,还铺设了崭新的塑胶地板,一到课间,孩子们就飞奔下楼尽情嬉戏。”7月12日,见证小学变迁的王瑞举校长眼里闪着泪。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跟本禹老师一样,我教的孩子也出大学生啦!”7月12日,康胜美在为民小学与当年的学生久别重逢。她教的学生中,今年有4人考上了大学。

  彝族姑娘康胜美,是徐本禹20年前在为民小学支教时,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2002年,11岁的康胜美因家贫而在贵阳打工卖臭豆腐。得知村里来了大学生老师,胜美爸爸让女儿复学。

  徐本禹几乎每天都为胜美补课。胜美渐渐对学习有了信心,并暗暗发誓:一定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像老师那样去帮助他人。

  2011年夏,胜美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求学期间,她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周末去盲校、福利院做义工。

  2014年,康胜美大学毕业,悄悄回到为民小学义务支教。

  追随本禹脚步的孩子还有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陈晓娟。这位在大水乡土生土长的彝族女孩,从小听着徐本禹的故事长大,不仅考上盼望已久的华中农业大学,去年又如愿回乡支教。

  “加油!”12月23日晚,支教志愿者丁洁给曾经的学生谢微微电话打气。在中南民族大学女生宿舍,大石希望小学走出来的谢微微正为研究生考试冲刺。

  “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丁洁说。

  “支教老师带出来的大学生太多了,尤其这几年,仅我们小学就有20多个。”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感慨。

  青春,在艰苦与磨练中绽放

  对于西部地区,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支教志愿者,更重要的是能给当地做好桥梁和纽带,助力经济快速发展。

  这20年,志愿者们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除了日常教学,他们参与并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为当地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引智引资。

  “那年支教结束,带着对志愿服务的收获与思考,鼓足勇气给总书记写了信。”12月20日,支教志愿者张贵礼说。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年来,从徐本禹一个人,到支教团队,再到志愿者群体,这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旅程。如今,志愿服务活动在湖北遍地开花,400余万名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大家庭。无论城市乡村,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志愿者们勇毅前行,把青春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他们的青春热血始终在艰苦与磨练中燃烧、绽放。近年来,累计有351个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经过创建,被命名为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其中,涌现出了9个“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和13个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荣获全国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金奖13个。

  20年,大约是一个人生命长河中的四分之一,本禹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用这宝贵的四分之一,书写了一个感动中国的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这份温暖与感动,仍在继续。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