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纺教授做科研专啃“硬骨头”

发布时间: 2018-11-2009:36作者: 来源: 楚天都市报浏览量: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通讯员郑婷 

  人物名片:

  梅顺齐,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现任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纺织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18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曾获中国专利奖、湖北省科技奖励一、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2018年获欧洲科学与工业联盟组织突出科技贡献奖。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梅顺齐刚刚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1月16日,记者就此问起他的感想,梅顺齐说,没工夫庆祝,要赶紧和两位伙伴、武汉纺大近年来引进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古丽耶夫及布里杨一起,三四年里将国产纺织机械核心部件的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奋战在一线

  指缝的油泥洗不掉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工业,但在我国,高档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究其原因,我国在高端纺织装备设计制造的若干关键理论技术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差距。而梅顺齐瞄准的就是这些基础领域。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做基础研究辛苦枯燥,短期内也看不到回报。但梅顺齐很“怪”,多年来,他都是做的这类研究,无论是2009年发明的纺纱多倍加捻技术,2013年、2014年连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的自动丝网印花技术和装置,还是现在他正在啃的硬骨头——提升纺织装备易损件耐磨性的研究,都需要从头做起,一样样材料、一个个温度、一种种工艺去试,实验失败是常事。“我是常常觉得‘无路可走’,但又不能放弃,还要沉下心来找解决方法。”梅顺齐说,不靠这种笨办法,用一个个实验累积出数据,就不可能搞懂原理,实现突破,“我们常说德国、美国的机械好,他们的科学家就是这样做基础工作的。我们不想吃这个苦,就只能靠进口,那不行!”

  让梅顺齐欣慰的是,他的团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对金属表面改性后,相关部件的寿命已较从前提升了20-30%,而他们的方法较之国外的技术更易实现、更节省资源消耗和时间。不过,大家把手伸出来就不大好看了,指甲缝里都能看到油泥——这是经常下工厂拆装器件,对方留下的“馈赠”,一时难以洗掉。

  认真又低调

  得多大的奖也不说

  在学生们心中,梅老师是个认真又低调的人。“他住的比较远,每天7点过点就到实验室,晚上经常10点多才走。他常说,做科研必须从最基础开始,一级一级往上走,打牢基础,以后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他教我们,总是不厌其烦,从最简单的、他可能做了很多次的实验开始;等我们去带师弟妹,他也会嘱咐我们这样做。我们团队发论文、申请专利的数量都不太多,因为他说要做就做高质量的。”梅顺齐研究团队成员、武汉纺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郑权说,老师10月到俄罗斯出差了几天,回来后和平常一样指导大家做科研,他们是看到学校网站上登出了消息,才知道老师当选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师兄师姐们说,梅老师一直是这样,得了多大的奖也不说,学生们总是最后知道的人。”郑权说,受老师影响,学生们都从刚开始觉得“梅老师的有些课题又苦又累”变成了主动向后辈们“推销”,号召他们都来报考梅老师的研究生。

  要说梅顺齐对谁有愧疚,那就是家人了。“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妈妈在管;现在他上大学了,我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梅顺齐笑着说,他感兴趣的方向还有不少,如今也在进行智能塑身衣和智能纺织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