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明:三十年深挖“钢铁”一口井

发布时间: 2018-04-0911:44作者: 程毓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浏览量:

    “认准一行,不要轻易放弃,否则,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无论是在武钢从事技术研发,还是调到武科大从事教学科研,三十年来,吴开明深挖钢铁一口井。如今,他取得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评价他:吴开明教授能做事,做成事。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6年成立时,积极举荐他担任副理事长,成为引领中国海洋材料走向世界的领头羊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切波列夫盛赞他:吴开明教授在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应用领域作出了杰出成绩。大力举荐他成功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该荣誉评选27年,全球仅100多人当选。  

  三十年不改初心 深挖钢铁一口井  

  蔬菜钢棚被大雪压垮,户外的钢柱生了锈,地下的钢管突然爆裂……这些常见的坏损现象,都是因为钢铁材料的性能不够好。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强度、易焊接、耐腐蚀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刚刚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吴开明,通过举例介绍自己的研究。  

  高中毕业,吴开明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号召下,选择了钢铁冶金专业,从此,执着钢铁三十年。  

  钢铁行业曾面临两次低谷,有的人改行,但是吴开明不改初心,地球为什么有磁性,因为铁储量丰富,是最主要的金属元素,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他信心满满,就凭这两点,50年甚至100年,钢铁材料都不可能被完全取代。 

  本世纪初,钢铁市场从 “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价格竞争造成白菜价,越卖越亏,钢铁产品堆积成山。但是,极地使用的破冰船、远行重载的航母、海洋钻采的设备等所需的高性能钢,却要从国外进口。  

  看着千万吨的钢材从国外涌进,上千亿的人民币源源不断地付出。吴开明更加坚定,要深挖钢铁研究领域,拥有中国的核心技术。 

  在吴开明的办公桌上,有两个大号的东西特别打眼,一个是比两个拳头还大的不锈钢杯子,另一个是比小孩脸还大的瓷碗。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大楼里,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十点。到办公室,烧好水,倒满大杯子,他就开始忙个不停。经常误了饭点,就用大瓷碗弄点芝麻糊填肚子。  

  吴开明团队现在有6个课题组,百十号人,涉及多个学科。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都爱找他求助。办公室外,经常有等候面谈的师生,吴院长总是比我们做得多,看得深,想得远。经吴开明一点拨,大家顿时醍醐灌顶。  

  工作就是他的全部。在吴开明团队12年的张国宏说。一次,他去办公室找吴教授,你等我5分钟,昨晚我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要赶紧记下来,免得忘了。吴开明在本子上写完,还不忘提醒他,一瞬间的灵感很宝贵,要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最怕跟着吴老师出差。课题组的女教师侯廷平皱起眉头,只要出差,我就得穿平跟鞋。吴院长总是掐着时间出发,总要跑步进站才赶得上车。吴开明的理由是还有半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经常一个事情刚弄完,片刻不歇地又赶往另一个地方。  

  走在路上,吴开明总是快如疾风;与人交流,语速也快得像机关炮。他说: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总是不够用。 

  外出参加会议,除了听报告,中午和晚上吴院长都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连吃饭都是边吃边聊。” 课题组的成林摇摇头说,每次开会回来,感觉就像打了一场大战役 ”他补充,但是,确实每次都有好点子在讨论中碰撞出来了。 

  任何零碎的时间,吴开明都要用起来。出差前,他经常向大家东西,把你的论文打出来,我带在路上看。”“最近看了什么好的文献,发给我。” 坐在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他总是在埋头看资料,勾勾画画。  

  一次,吴开明在飞机上读文献,突然有新的想法,立马站起来,走到推荐这篇文献的研究生董宝奇的座位旁,不顾周围人诧异的目光,滔滔不绝地交流起来。  

  成功总是青睐勤奋之人,翻开吴开明的简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等7项,发表论文230余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楚天学者。在业内,吴开明被称为国内海洋钢铁材料、桥梁钢铁材料、纳米结构钢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吴开明自豪地介绍,我们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铁路桥梁、能源装备等领域,南京大胜关铁路大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都应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现在的他,正带着团队瞄准另一个国际前沿——铁纳米线,将纳米钢铁与生物医学结合,通过电磁设备控制铁纳米线,将用于热疗、成像、医疗器械等领域。     

  与国内外合作 下活科研一盘棋  

  紧盯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做科研。” 吴开明始终目光朝上,紧盯热门做研究。  

  核聚变反应堆,又名人造小太阳,被称为人类最终解决能源危机的最大希望,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参与国家,吴开明瞄准了核聚变用钢  

  和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一样,除了攻克科研难题外,吴开明还遇到其它不少的困难,比如没钱、差人。做钢铁材料检测、检验,需要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一台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没有大笔的资金购买设备,怎么办?  

  不能被困难裹住了手脚,我们要创造条件做科研。吴开明毫不退缩,以项目为纽带,在全球寻找 ‘试验平台’’ ‘学术大牛合作推进研究。 

  做高性能钢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表征,需要三维原子探针设备,全球为数不多。与我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的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有,吴开明找到合作伙伴,把实验搬到了迪肯大学。  

  做强磁场研究,需要多个高端设备,吴开明带着团队走进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的设备做自己的试验都忙不过来,吴开明硬是用诚意打动了他们,把设备优先给武科大使用,后来双方还一起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为了科研共同体  

  我们的实验室遍及国内外。吴开明的团队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澳大利亚核科学研究院……大量的实验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来,通过反复论证,一批批样品和一个个成果在武科大诞生。  

  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茶歇和吃饭时,吴开明都最忙。对全球钢铁研究领域大牛如数家珍的他,直奔向 “牛人,自我推销,洽谈合作。  

  澳洲钢铁行业大牛”Peter教授,就是在一次国际会议就餐时结识的。吴开明坐到他身边,递上名片,就仿佛老朋友似的,边吃边聊起来。经过几次的会谈,不仅谈成了合作,还把Peter教授引进到了武科大,成为国家外专千人特聘教授。  

  自己要有独到的东西,要自信地交流合作。吴开明强调。他陆续从国外引进 4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名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加入团队,形成从钢铁材料的开发、工艺到应用一条龙  

  近三年,吴开明团队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2017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1项。  

  吴开明的学术声誉,在国内外越来越响亮。每年,他都多次受邀在国内国际会议做大会发言。剑桥大学举办钢铁物理冶金前沿问题研讨会,面向全球征集30名世界顶尖学者参加,吴开明以核聚变用钢研究参评,从数千名学者中胜出,获得了入场券  

  为中国从钢铁大国 ’变成钢铁强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吴开明怀揣着坚定而美好的梦想,我这一辈子,就是致力于钢铁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