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创新之花在校园鲜艳绽放 ——省特级教师黄新阶科技创新育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7-12-1516:44作者: 熊云林 刘琨来源: 赤壁市教育技术装备站浏览量:

   

图为黄新阶在指导学生创新实验 

  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其实作为教师,他们在成就学生梦想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快乐和幸福,成就着自己。 

  赤壁市实验中学书记、省特级教师黄新阶,就是这样一个在校园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展现学生科技创新才华,也在享受着快乐和幸福的人。 

  书写传奇:99个国家级奖,花开满园。 

  55岁的黄新阶,从事教育工作35年,他始终把科普作为自己献身教育、奉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生目标。他不仅自己有60余篇科普教育论文和教学札记等,先后在光明日报、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等报刊发表,而且辅导学生创作的200多篇科技小论文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他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全省、全国优秀教师,以及全省首批十大名师、全省教育科研百佳等,并被省政府破格评为特级教师、第四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首批正高教师、全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 

  伴随这些荣誉而生的,是黄新阶组织辅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连续9年为赤壁市实验中学赢得的9个国家级奖—— 

  2010年,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11年,获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 

  2012年,获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2013年,获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4年,获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2015年,获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一等奖、专项人才奖。 

  2016年,获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创意奖 

  2017年,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创意奖 

  熟悉的人都说,这些响当当的奖牌,既是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褒奖,更是对黄新阶潜心抓科普、致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学实践的肯定。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有一个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故事。 

  记得2015年年5月,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赤壁市实验中学参展的项目中,有4个项目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3个项目获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校学生王安琪设计参赛的紫甘蓝汁与其它液体发生反应的实验,成为吸引学生和家长观摩最多的展台之一。 

  王安琪设计的实验分三步,首先是液体遇到紫甘蓝汁的观察实验,然后是制作紫甘蓝试纸,最后是进行变色纸的制作。他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紫甘蓝汁液试纸放入水中呈现紫色,因为水是中性的;放在白糖中是淡蓝色,因为白糖是弱碱性的……“真变了!”“太神奇了!”实验博得人们啧啧称奇。 

  可谁知道,为了完美地完成这个实验,黄新阶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陪着学生实践、指导学生探究。 

  一位学生家长说,之所以愿意把孩子送到赤壁实验中学学习,就是看好该校浓厚的科普教学氛围。 

  2015年,该校参加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三等奖的参赛选手,在和众多参赛者一起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后,第一时间就给黄新阶发来报喜短信,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启蒙和辅导,参赛选手说,“是学校黄书记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我用心观察,积极思考,勤于探索的好习惯。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和收获。” 

  统计显示,自2010年来,该校先后有9件作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80余件在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也因此被授予 “湖北省科技创新学校”、“ 湖北省优秀科普示范学校”。 

  不忘初心:30年辛勤耘圃育苗。 

  创新不会凭空生来,而要有勇于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更要默默地耕耘,辛勤的付出。 

  赤壁实验中学尝试科普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起步于1986年。发起倡导人就是现任书记、曾经的化学老师黄新阶。 

  那一年,黄新阶的化学实验课上,有一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这试管架太不方便,能否有办法改进?” 

  学生的疑问,也激发了黄新阶的兴致。于是,他带着学生一起查资料、谈想法、做设计。一个星期后,一个折叠式耳目一新的实用试管架面世;黄新阶把他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这个创新经过写成教学札记,一个月后被《中学化学报》刊登。此举,一下子就点燃了埋藏在学生心底的科技创新火种,不少学生也自发参与其中。 

  但这火种很快就被吹熄。有学生家长找到学校理论:“学校究竟是教文化,还是带着孩子‘瞎折腾’的地方?我们家长要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在学校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赤壁实验中学自此又被局限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的单一圈子,直到2008年,国家鼓励科技创新,黄新阶再一次有了引领学校科技创新的冲动。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一年,已是校领导的黄新阶,决定在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之前,先帮助师生和家长明确学校开展科普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解决影响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两种思想羁绊:一是“无时无能”论。一些人认为课时有限,教师要把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落实好都不容易,哪有时间和条件带领学生搞科技创新?二是“无味无关”论。一些人认为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耗时长、费力大、成效低,要搞也是理科的事,是高校的事,是科学家的事,与己无关。 

  为此,学校在黄新阶书记的倡导下,先从更新师生的思想观念着手,利用广播、会议、讲座、宣传栏、教科简报等,在师生中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创新,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纠结”,并在“一边是应试教育的主流——家长希望孩子出成绩;一边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新课改督促提升孩子探究能力”两方面寻求平衡。不仅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科学、数、理、化、生教师为辅导员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而且各班还成立了班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小组,通过开辟科幻作文、科幻绘画、节水节能、绿色环保、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的创新课程,使学科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然而,科普教学刚刚起步,不少人就有了“怨气”。一天,一位班主任更是抵触,他“闯”进黄新阶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你搞科技创新,是不是要成果,图个人出名?” 

  黄新阶并没有因为这位班主任的冲动而退怯,他理解班主任所面临的压力,毕竟搞科技创新对老师的教学要求更高,既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又要求老师要花更多的精力观察研究,花更多时间指导学生。 

  面对一些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额外付出”的不理解,黄新阶只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气就消了一大半:“你希望你的孩子只会死读书,还是希望孩子能有观察、提问、探究和独立钻研能力?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普教学在学校的普及,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实践对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却有了明显的提升。事实面前,慢慢地有“火气”的班主任“火气”灭了,有“怨气”的老师“怨气”也没了。一个崇尚科学、重视科学、传播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氛围,在赤壁市实验中学师生中悄然兴起。 

  砥砺前行:科技创新之花在校园常开。 

  黄新阶深知,落实科普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就不可能有实验中学今天这么浓厚的科普氛围。 

  2010年,伴随该校学生李辉、李晶、戴昕共同创作的《硫酸根离子干扰检验氯离子的实证研究》,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先后荣获二等奖和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该校持续多年“偷偷摸摸”抓科普教学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头。 

  黄新阶笑称:出了成绩后,领导鼓励,老师认同,家长称赞,学生兴奋。自此,该校的科普教学正式从“地下”转入“地上”,科技创新的话题正式摆到所有师生面前。 

  什么是创新?师生商讨形成共识——把生活中繁杂的变方便、丑陋的变美丽、笨重的变灵巧等就是创新。 

  怎样创新?黄新阶和辅导员一班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研判,通过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这些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 

  黄新阶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要激发创造力,必须提升执行力。既要高点定位、高层介入,又要高质引导、高处发力;既要注重示范引路,又要做到因势利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既要抓“精品活动”,又要做到点面结合,达到“典型带动一般,品牌激励普及,课堂辐射课外,示范提升自研”的功效;既要抓教师先行,又要做到师生互动,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渗透。 

  正是基于这一共识,该校摸索形成了三大科普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一起分析讨论身边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课外做兴趣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自制彩虹、自制喷泉等,让学生明白光的折射问题,了解液体压强问题;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观察大自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与此同时,黄新阶带领他的团队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借助专家指导,把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期间,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莅临该校展台参观,给参赛的7名学生题词,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创造,使参赛学生受到极大鼓舞,回校后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更浓;注重借助激励机制,让活动持久。一方面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创新奖”和“学飞奖”,奖励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辅导老师,以及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中获奖的学生和先进班级;注重设计平台,让活动壮大。如20105月,该校在总结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25篇科普习作编进校本教材《学飞集》中,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搭建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二课堂”、“校际协作”三大平台,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有了更广的舞台。 

  学生黄紫兰说:现在我遇到问题,都习惯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熟悉的人都知道,一年前,黄紫兰还是个“问题学生”,因为贪玩,不爱上学,父母天天都守在校园门口监督。 

  “事实证明,搞科技创新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黄新阶说,黄紫兰就是在循循善诱中,养成了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凭着《分子质量与扩散速率关系的实验证明》这一课题,收获了湖北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