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老师上好课 方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发布时间: 2017-06-0515:49作者: 骆一奇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浏览量: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大学“好课寥寥”》一文,引发高校师生热议。文中提到,某位985高校教师在一门名称相近的课上,给研究生重复使用大二的课件。研究生在朋友圈里吐槽,“大二的PPT,老师现在又拿出来放一遍,那些案例早就过时了。”

  很显然,在笔者看来,教师这样“吃老本”的行为使他失去了学生的尊重。

  这里,笔者不禁忧思,上好课对于大学老师真的很难吗?

  一方面,教师面临教学考核、科研考核的“双重压力”,如何两者兼顾,既考验教师的业务能力,更考验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如今处在互联网时代,多得是学生“百度一下”就能获取的知识。如果教师没能及时更新知识系统,教给学生“过时的知识”,学生怎么会爱听?不爱听,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是“不尊重”,面对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朗读”,讲台下的学生,刷手机、打瞌睡、神游者大有人在。

  对此,教师仅仅感到焦虑、困惑是毫无用处的。落实到行动,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那么,教师该怎样上好一堂课呢?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教师必须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根据《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履行教育教学任务,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追溯到古时,孔子有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懈怠地教书育人,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在谈到教学与科研时这样说道:“除非定位是科研人员,教师都应该把教学当作首要任务,要把书教好。”在笔者看来,用心教书,让学生听有所悟,学有所获,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其次,在教学能力上,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不少教师将精力的天平向更易与职称、评优挂钩的科研倾斜,忽视了教学投入。“穿新鞋走老路”、PPT“台下一分钟,台上年年用”等情况屡见不鲜,饱受学生诟病。殊不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坚持积累教学素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上好一堂课。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王济军认为,在这个时代老师存在的意义是:“学生在网上可能看到一点、两点,涉猎的多是比较新颖、个别和孤立的知识。而老师应去弥补这种网络学习的不连续性和不系统性。”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就好似一名知识的“裁缝”,穿针引线,串联知识,再因材施教,传授给每位学生。

  与此同时,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彩的演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吸引学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难被学生接受,个性化、主体化和互动化教学大受欢迎。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应是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善于调动课堂气氛。这样一来,学生听得带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岳广鹏喜欢用风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其活泼的课堂风格引得不少学生慕名而来,学生评价他的课堂气氛很“燃”。“形式被拒绝,思想就无从谈起。你虽炼好内容,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经不适合95后了,天生丽质的小姑娘拍照不也要用美颜相机吗?”岳广鹏认为,“对知识进行包装”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此外,课后常与学生交流,获取反馈至关重要。国外许多高等院校提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后督导”作用,有些大学甚至规定,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后安排办公时间,等待学生来访,提供学业指导。在笔者看来,“反馈”是一项重要的机制,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并精彩“输出”在课堂上,教师才能上好课,获得满堂喝彩,赢得学生的尊重。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