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教研活动后,我又在教室多待了半小时,看着成杰收拾书包——他总是最后一个走,慢慢把课本叠得整整齐齐,再把同桌不小心碰掉的橡皮悄悄放进对方笔袋。这个平时不爱说话、作业总有些潦草的孩子,突然让我想起教研时聊的“新视觉关爱”——原来我们总想着“要给他们什么”,却常常没看清“他们正在表达什么”。
以前提到关爱留守儿童,我总想着多问问“在家里有没有按时吃饭”“作业会不会做”,可每次成杰都只是点头,话少得像挤牙膏。直到上周语文课写“我的小小心愿”,他没写“想要新玩具”“希望爸妈回家”,只写了“想帮老师擦黑板,因为老师每天擦完手都白白的”。我才猛然发现,他不是“不爱说”,是我们没找对“听的方式”。那些他课堂上悄悄帮同学捡笔、下课时主动整理图书角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在说“我也想被需要,想和大家靠得近一点”。
后来我试着换了个方式:不再刻意把“留守儿童”当成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而是把他们的细腻放进课堂里。讲《秋天的雨》时,我让大家分享“家乡秋天最难忘的味道”,成杰小声说:“奶奶晒的柿子干,甜得粘牙”,我立刻请他把柿子干的样子画在黑板上,还让同学们跟着他的描述写句子。那天他坐得特别直,眼里亮闪闪的——原来“关爱”不用挂在嘴边,把他熟悉的、珍视的东西放进课堂,让他觉得“我的经历也很重要”,比再多叮嘱都管用。
还有一次,班里组织“小组拼图比赛”,成杰所在的组少了一块拼图,他没像其他同学那样着急喊老师,而是悄悄把自己手里的边角料剪了剪,刚好补上缺口。结束后我特意表扬他“会想办法帮小组解决问题”,他红着脸笑了,之后上课居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原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被看见优点”比“被同情处境”更能给他们力量。我们总担心他们“缺爱”,却忘了他们和所有孩子一样,最想要的是“被当成普通的孩子,又能被看见特别的好”。
这周的教研笔记上,我写了一句话:“关爱不是踮起脚给他们递东西,而是弯下腰看他们眼里的世界。”往后的课堂里,我想多留些“空白”,少些“安排”——多听听他们没说出口的话,多把他们的小举动、小想法变成课堂里的小亮点。或许这样,那些沉默的孩子,才会愿意慢慢打开心,把我们当成能懂他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