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
解锁地大人“为国攀登”路
发布时间:2025-11-09 09:35
作者:记者 王军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报武汉11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今天是中国地质大学73周年校庆日。当天,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来到这所以“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闻名的高等学府的校史馆。跟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兼校史馆馆长帅斌的讲解,超70万观众“云探馆”,感悟这所大学的问道天地志向与育才报国情怀。

帅斌介绍,馆内有一座三段式浮雕墙,中间是浩瀚星空与地大“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校训映照下的壮丽山河和野外课堂,左右两侧则是古海洋、现代海洋元素和学校的一些标志性历史印记,刻画着立德树人与为国攀登的成就,直观展现了地大的办学特色。

直播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焰新回顾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地质学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基石”。“今天地球科学对于我们而言,意义依然重大,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生命线,也是我们美丽家园的守护神,还是通向未来和深空的导航仪。”王焰新说。

“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在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首届开学典礼上,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讲话,点明了学校因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诞生的历史使命。展厅中央的镇馆之宝——一台由周恩来总理转赠的“蔡司010经纬仪”,承载着国家对地大师生的厚望。

20世纪70年代,学校奉命南迁,历经艰辛后定址武汉南望山。1987年,国家教委批复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形成新的办学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实践教学与科研报国。帅斌特别介绍了潘钟祥教授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该理论为大庆油田等油气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2006年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七大标志性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例如,殷鸿福院士团队发现的“金钉子”,成为全球划分二叠系与三叠系、古生界与中生界的重要标志;吴信才教授团队研发的MapGIS系统,打破了外国彩绘技术垄断,结束了国内手绘地质图谱的历史……

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到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严德天通过直播介绍了学校在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惊天动地”的故事。

在帅斌看来,学校发展历程清晰凝练出地大独特的精神谱系,学校在南迁办学历程中铸就了南迁精神,在周口店实习站孕育了“山河为师、启智育德、力行悟道、地质报国”的摇篮精神,在为国攀登中锤炼了“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并最终凝聚成“爱国奉献、艰苦朴素、求是创新、勇攀高峰、知行合一”的地质科学家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