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兴发集团共建的现代化实训基地——精细磷化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洋工业园,该基地总投资1.4亿元、占地逾万平方米,是“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这里不仅承载着学生的技能梦想,更成为破解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示范。
打破传统壁垒,实现教学场景零距离跃迁
“以往校外实训中,食宿安排和教学内容受客观条件限制,学生无法实现沉浸式学习。”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古永红说。2023年11月基地全面建成投用后,这一困境被彻底打破。在合成氨工艺实训区,一座3米高的微缩装置以20∶1比例精准复刻工业生产线,通过压缩空气和水替代危险介质,完美复现氮肥生产全流程。“虽然设备尺寸缩小,但实操效果不打折扣。过去因为安全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视频或虚拟现实平台学习,如今可以亲手操作核心工艺设备。”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2024年秋季学期,机电工程学院首次安排大二学生分批入驻。首批50名化工自动化专业学生结束一周封闭实训时,学生姚陈伟感触颇深:“在‘双导师’指导下,我熟练掌握了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电气元件的实操技能,这些仅靠书本知识难以真正理解。”
深化校企融合,构建教学工厂生态圈
基地建设的深层逻辑植根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兴发集团长达数年的战略合作。2021年项目正式立项,2023年10月双方签署共建“绿色化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协议,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创新机制,形成三层融合体系:空间融合方面,基地直接嵌入兴发集团产业链,学生可实时接触磷化产业前沿产线;教学融合方面,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联合开发28个实训模块;资源融合方面,企业投入价值6000万元的生产设备,建成覆盖化工全链条的六大功能区。深度协作成效显著:2024年下半年已完成500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轮训,并承接武汉工程大学、兴山职教中心等院校323名学生实训。“不出基地就能完成从理论到技能的全过程,”参训学生表示,“每日接触真实生产场景,彻底改变了我对绿色化工的认知。”
拓展辐射效能,打造区域开放共享平台
随着学员结业,基地的开放性特质日益凸显。其功能定位已超越单一院校实训,向多维度延伸:在跨院校服务方面,承接湖北省内高校实训需求并开发差异化课程包;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为兴发集团等企业提供岗前培训,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在技术研发孵化方面,校企联合开展磷系阻燃剂材料等6项技术攻关,申请专利3项;社会服务延伸覆盖周边园区安全生产培训15期,惠及3045名从业人员。“基地建设是起点而非终点,”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每年安排1000名学生入驻实训,并向全国化工专业师生开放资源。”
凝练宜昌经验,迸发澎湃动能
这座建在工业园区的实践中心正创造多重价值:教学革新方面,构建“理论—模拟—实操”三级进阶培养体系;安全赋能上,通过微缩装置化解高危行业实训风险;成本优化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缩短40%;产业助推维度,为宜昌绿色化工产业年均输送500名技术人才。
当学员进驻基地,化工工艺实训区的设备轰鸣声再度响起。这些在真实工业环境中锤炼技能的学子,成为产教融合生动的注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同频共振,正迸发出驱动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古永红 严文超 刘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