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场廊道“晒文化”的盛会在这里展开:全校16个班级把走廊变成了“专属展厅”,用童真与匠心,把“通行空间”熬成了“育人的汤”。
不同于成人视角的“精致布置”,孩子们的走廊文化满是“未经雕琢的真诚”:安全主题区,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画了套“校园安全漫画”——闯红灯的小猫被交警叔叔拦下来,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红灯亮了等一等”;新学期目标墙,一年级的小豆丁们把愿望写在彩色便签上:“我想学会跳绳”“我要当小组长”,贴成一棵歪脖子的“愿望树”;国庆主题角,五年级的孩子用彩纸折了百只和平鸽,底下写着“给戍边战士的信”:“我们会好好读书,守好你们的家。”
走廊没有千篇一律的装饰,只有独一无二的用心,是“会说话”的教育阵地。低年级廊道满是绘本故事与色彩童趣,守护童真;中年级廊道陈列科创作品与乡土资料,启迪探索;高年级廊道展示励志名言与成长足迹,点燃理想。从文化浸润到习惯养成,从知识拓展到精神塑造,匠心打造的每一段廊道,都在默默陪伴孩子们向阳生长。
这次展评的初衷,不是“比谁的走廊更漂亮”,而是“让每个孩子的付出都被看见”。评委团的评分表上,没有“豪华程度”这一项,反而写着“是否体现孩子的想法”“能不能讲出背后的故事”。
这条不足百米的走廊,早已变成“不用上课的课堂”。它用孩子的语言讲文化,用孩子的方式传情怀,用孩子的双手造美好。正如校长陈雪峰说的:“好的校园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长在孩子心里的种子’。”
竹坪小学的走廊,没有昂贵的装饰,却有最珍贵的“教育温度”:每一面墙都在“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每一步路都在“成长”。这里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孩子们既是文化的“创作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