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房县第二届青少年科技教育夏令营的400余名科技爱好者走进化龙堰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技探秘”实践活动,这次深入城市“消化系统”的硬核探索,让营员们亲眼见证日常丢弃的垃圾,如何经科技的力量化作点亮千家万户的清洁能源。
“这里完全不像处理垃圾的地方!”一名营员刚进入厂区就发出惊叹,整洁的道路、现代化的厂房和绿化景观瞬间打破了他们对“垃圾处理场”的固有印象。在中央控制室,电子荧屏上的焚烧炉温度、烟气排放指标、发电功率等上千个数据实时跳动。工程师指着屏幕讲解:“这里24小时严密监控,确保垃圾的燃烧安全、高效、清洁,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工程师的讲解让营员们深刻体会到,环保不仅是理念,更是精密科技支撑下的硬指标。
“感觉像是超大号的抓娃娃机……”在耐高温全景观察窗前,一只巨大的机械手在垃圾储坑中灵活操作,引得营员们阵阵惊呼。工程师现场解说道,垃圾需在储坑中经过3—7天发酵,沥出水分提热值,才能高效燃烧。“原来我们扔掉的垃圾,要经过这样的‘准备’才能变成能源!”一名营员在惊讶中恍然大悟。
除了令人震撼的生活垃圾发电现场,厂区内精心设计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栏也成为了营员们驻足学习的“第二课堂”。醒目位置清晰展示了“四分法”,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将抽象的“四分法”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直观指南,有效解决了“这是什么垃圾”的日常困惑。营员们纷纷在宣传栏前认真阅读、讨论,生动的图文、清晰的逻辑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系统揭开了垃圾分类的科学原理与深远意义,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环保科普盛宴,让环保知识不再枯燥,绿色理念悄然扎根。
返程途中,营员们激烈地探讨。“科技让环保从口号变成现实,但源头减量和精准分类,才是科技发挥最大效能的基础”“科技让垃圾变成资源,但源头分类更重要,回家后我要推动全家做好垃圾分类……”这样的观点引发众多营员共鸣。前排的几个男生正在讨论要设计智能垃圾分类APP,用夏令营学到的编程知识参加创新大赛,还有的营员在笔记本上画下垃圾发电的流程图。这场硬核探秘之旅,不仅让营员们亲眼见证了垃圾变能源的科技力量,更深深中下了环保意识与绿色科技创新的种子。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教育效果。”房县科技教育夏令营承办校校长张瑛波表示,“通过真实场景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希望在这批营员中未来能出现环保领域的创新人才。”此次科技教育夏令营的“环保科技探秘”实践活动,成功架起了理论知识与尖端应用的桥梁。当青少年的目光穿透了垃圾发电厂的重要技术屏障,当创新的火花在严谨数据与宏大工程中迸发,这群热爱科技的营员们正成长为未来绿色能源革命的潜在内驱力,期待这次探秘旅程能点燃更多青少年投身环保科技的热情,用智慧与创新点亮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