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董明 周思思
在强调“以真项目、真任务做出真成绩”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总决赛争夺赛中,斩获1金3银1铜;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产业工人“求学圆梦行动”参与高校;培养的4名南非留学生“随企出海”,成为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在南非设立的跨境电商产业园的首批主播……
连日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下文简称“武软”)不断收到好消息——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学校培育“新质工匠”的成果。“2022年9月,我校被湖北省总工会授牌为首批7家‘荆楚工匠学院’之一。如何在培养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紧缺型、复合型工匠人才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我们的路径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从‘适配产业’向‘引领产业’跃迁。”武软党委书记蒋兴鹏说。
“AI+”“来真的”
练就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响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武软以数智化驱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能驾驭数字技术、破解复杂难题的“新质工匠”。
备赛两个月就以“AI面试官——多模态一站式智能招聘系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高职组金奖,该校信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们表示,之所以不惧“时间紧任务重”,能迅速从当前企业招聘时的痛点“招人不快、不准、不省”出发,从零起步做出好项目,便受益于这种培养方式。信息学院副院长鲁娟介绍,教学采用“AI+真实场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岗课融通、产教协同,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围绕生产运营、技术管理与服务一线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与实训。校企“双导师”联合授课,深入探索AI技术在软件技能培养中的垂直应用。
“同学们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自由组队做真实项目。”团队队长吴倩说,有的用AI辅助需求分析,做“易社区”管理平台、日志考勤系统,有的用AI辅助后端代码检查,做“趣游”旅游系统,还有的用AI辅助流程导图,做智慧养老管理平台。“这次的大赛作品,实现了从简历导入到人才画像的全流程数智化招聘,显著提高了筛选与面试效率,大大降低招聘成本。它已在几家合作企业试用,HR们普遍反映这个助手好用。我们正在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接下来会继续完善系统,推动项目应用落地。”
这样的“AI+”和“来真的”,在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光芯屏端网”专业集群的武软,已是百花齐放。“我们培养的人早已不再是单一技能的‘操作工’,而是连接技术方案与实际落地的核心角色。这些未来的现场工程师将同时具备技术硬实力、现场操盘力、协同软实力等三大维度能力,能应对设备调试、流程优化、问题应急、团队统筹等复杂多变的现场场景。”武软教务处处长蒋保涛说。
“职继融通”“随企出海”
培养海内外工匠
新时代呼唤新产业工人。助力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荆楚工匠学院”责无旁贷。
有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优势的武软,闯出了更多新路径。
2025年秋季学期开设全国开放大学系统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专科),近两年陆续增设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药学、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等专科起点本科专业(方向)……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积极对接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武汉开放大学打造了“工学结合、精准赋能”的培养模式,众多产业工人因此能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的梦想。“职业院校有大量优质资源,完全可以分享给继续教育,促进‘职继融通’。”开大综合管理处处长邹莉说。
学校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2025年以来累计培训3233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人数达2609人,占比80.7%。“像我校的武汉市智能制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年到头都在忙——在没有校内师生实训的间隙,不是做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就是为企业职工做培训。”机械工程学院实训室负责老师介绍。人工智能学院的老师们则“送培下乡”,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刘湾村培养出50多名人工智能训练师,他们中的超九成已成功入职新岗位。
而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学校又开始为之培养“海外工匠”。
该校“烽火产教融合团队”响应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需求,2021年起,在烽火产业链落地的3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通信技术培训课程,为印度尼西亚培养470位5G工程师,因帮助更多人共享科技与数字文明红利而被写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旨报告。商学院承接了首批来华中地区高职院校学习跨境电商的南非国家奖学金公派留学生的培养,其中4名学生毕业不久,就在武汉企业长江国贸(光谷)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新开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做起了主播,专门销售“中国制造”。商学院院长郭黎介绍:“我们计划随企出海,在南非跨境电商产业园开设海外学习班,培养更多本土主播,服务更多中国企业出海,帮助它们打开非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