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幅作品见证居民幸福生活变迁
武汉退休教师在小巷墙绘人间烟火
发布时间:2025-09-18 08:57
作者:记者 卢成汉
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阳光斜照在老旧砖墙,投下斑驳树影,一支画笔正在起落间,定格街边即景。从今年4月开始,在武汉市硚口区荣华街道的邀请下,退休美术教师、曾获评“2024年武汉市文明市民”的易小阳,自发为荣华街道的街巷立面进行义务墙绘,目前已彩绘完成120处、近500平方米。随着墙面与电线杆逐渐被彩绘覆盖,街坊们惊喜地发现,“牛皮癣”不见了,杂物被清理了,街道的环境面貌发生了蜕变。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通讯员王越 赵志宏 记者卢成汉摄影报道

易小阳在创作中

美食主题墙绘

为居民画像

易小阳创作的墙绘,让小区焕然一新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王越 赵志宏

武汉硚口荣华街道的街头巷尾墙面上,只见画中鹤发童颜的太婆笑眯眯望着过往的街坊邻居;手持扫帚的环卫工人正在清扫保洁;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载着居民上上下下;长江大桥、黄鹤楼、硚口商场、玉带门车站、新华书店等一批景点和历史痕迹以及热干面、煎饺等汉味小吃,勾起人们美好的记忆……9月16日,从春天画到秋天,68岁的武汉退休教师拿着画笔,先后画出120多幅小巷烟火和居民身边故事的“墙绘”,提升了街头巷尾的环境与韵味,引起了共鸣,见证了居民幸福生活的变迁。

美食地图“火爆出圈”

今年4月,一幅长达10余米的美食主题墙绘突然“出圈”,成为硚口区荣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受街道邀请,画师易小阳将荣华街道多家知名小吃生动地绘于墙上。画作与市井烟火相映成趣,为老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68岁的易小阳,3岁便开始拿画笔,22岁毕业于湖北美院雕塑专业,退休前是一名美术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笔下的老汉口风情活色生香、韵味十足。

“起初,只是我家门前待建工地有一排围墙,街道请我来画。画完以后,街坊邻居都说好看,我每天路过,自己也觉得开心。”易小阳回忆,“从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专门研究墙绘,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谈起荣华街道这幅美食长卷的创作过程,易小阳连呼过瘾:我一路走街串巷,蹲点在小吃店门口仔细观察。排长队的、吃得香的,那种生活气息特别打动我。我就把这些鲜活的场景一一画上墙,让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下来。他还感动地提到,街坊们都特别热情,有的帮我扶梯子,有的给我送水,大家就这样成了朋友。

荣华街道公管办负责人汤蕾欣喜地说,我们邀请易老师创作这幅美食墙绘,初衷是打造便民生活圈、根治牛皮癣等问题。如今墙面不仅成为热门打卡点,带动了街区人气,还显著减少了随意张贴小广告的现象。更欣喜的是,其他的餐饮商户为了能够“上榜”,也开始主动改善店面环境、提升卫生水平。正因如此,我们已再次邀请易老师,继续为其他街巷绘制精彩墙绘。画作完成后,街道还特意加设了围栏、装点了花草,这些细心举措也让易小阳倍感温暖。

城市顽疾“一键清除”

荣华街道为易小阳老师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从墙面、石墩、电线杆到配电箱等,各种形态与尺寸的“画纸”让易小阳的墙绘元素愈发丰富。他的笔下既有已经消失的玉带门火车站、武胜路新华书店、硚口商场,也有武汉的名胜古迹,还有熙攘的武胜路街景与人物,或穿越历史,或记录当下,或寄望未来……每一幅画都充满情感与故事,令人期待。

这些墙绘,甚至让一度令人头疼的建筑垃圾“一键清除”,焕发新生。汤蕾介绍,幸乐社区原本有一处常年堆满建筑垃圾的角落,屡禁不止,墙面上还残留着锈迹斑斑的铁门和铁窗。面对这样的创作条件,易小阳略加思索,便有了灵感。他笔下的社区景致、新加装电梯的楼栋、纳凉的耄耋老人……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原本破旧的门窗,也被巧妙地融入画中,创意之妙、构图之美,引得市民连连称赞。随后,街道还在这组墙绘下修建了几个小花坛,与墙绘相映成趣。

自从有了这组墙绘,垃圾乱堆放的问题迎刃而解。杂乱的角落变身美丽景观,大家自觉维护,环境焕然一新。

自己的画作不仅被人欣赏,还能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易小阳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有深厚底蕴的老街、热情友善的居民,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我每天画4个小时左右,过得很充实。”

近半年扎根街头创作,易小阳见证了荣华街道的蜕变。在菜场周边新修的步行街旁,竖起了便民广告张贴栏,方便集中发布公告与广告;沿街商户也拥有了专门的工具间,用于存放清洁工具。易小阳再次执笔,为这些工具箱添上装饰。“这么漂亮的工具箱,每天开关都觉得心情很好。大家也不再乱放拖把了。”一位商户高兴地说。

居民成为画中主角

不论什么题材,人物总能为画作注入灵魂。细心的居民发现,荣华街道墙绘中的人物都格外眼熟,原来他们并非虚构,而是出自易小阳笔下的真实面孔。这里的居民、辛勤的环卫工、忙碌的社区工作者……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以及画作背后那些温暖的故事,整条街道愈发洋溢出浓厚的人情味。

当真实生动的居民遇上灵魂画手,一幅温暖的市井画卷在笔尖缓缓绽放。

画中那位满面沧桑的老者,是一位回武汉探亲的台湾老兵。刚下飞机、拖着行李,他就随姊妹来到武胜路品尝家乡小吃。易小阳的墙绘吸引了他的目光,画中景象唤起了他离家时对故乡的记忆,令他感慨万千。在易小阳的邀请下,他成了画中的主角,身影永远留在了日思夜想的故土。对他而言,这也成了此次回乡最大的惊喜。

8月某天,易小阳见到一位环卫工人正顶着烈日辛勤工作,汗流浃背。他请她稍作休息,用短短十来分钟为她绘制了一幅肖像。环卫工人凝视画中的自己,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被人画进画里,真好看,每天清扫路面都能遇到‘自己’,蛮有意思。”

有一天,易小阳在街道入口绘制武汉地标时,注意到一旁守店的超市店主正悠闲地摇着扇子。他立即邀其入画,创作了一幅题为《守望》的作品,既寓意店主数年如一日守望着街坊与往来人群,也象征普通人对家园的深情与牵挂。店主每日守在路口,见证川流不息的人潮、老街的点滴变化,也守护着自己平凡而温暖的幸福生活。

家住在幸乐村10号的89岁太婆李家秀,自从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后,她每天下楼,热心公益。当易小阳前来墙绘时,社区和居民首推鹤发童颜的李家秀太婆。易小阳传神地将她与儿童在一起的场景,绘画在了墙上,引来邻居围观:太像了,她就是我们这一带最美的太婆。

“太像我了!”

“当艺术浸润街巷,居民、商家成为画中主角,城市管理便不再是冷硬的规训,而成为一场温暖人心的共同创作。”硚口城管相关负责人表示,荣华街道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以艺术之美化解了城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居民“我爱我家”的情感认同,激发大家主动参与身边“微环境”的共治共管。这些墙绘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成为人与人、人与城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