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张煜)“我们以优质均衡服务群众民生期盼,在全省率先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项国家级评估认定。”武昌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武昌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今年全区新增2700余个优质学位,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今年秋季,武昌区纵横滨江时代项目配建幼儿园、东湖中学民族艺术教育综合楼等项目投用,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及义务段学位共计2700余个。近5年,全区新改扩建及内部挖潜33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6055个,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武昌区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科学育人体系。以科技原创启蒙、“碳探武昌伢”带动科学教育加法。连续两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校际差异系数0.07,优于国家标准。创新“AB角”“先学后研”“阅读共生”三种教师培育方式,建强“新任、骨干、名优教师”三级人才梯队,名特优教师总量位居全市前列,近三届培养全国、省青教赛“状元”8个。
高原之上筑高峰,在努力保障学位供给的基础上,武昌区积极推进扩优提质行动。近三年新增在编教师约1000人,向体育、艺术、科学教师倾斜。发挥区内8所高校、17家科研院所、28位“两院”院士优势,厚植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和国际比较视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汇聚52个文明武昌社区资源,开展公益创投项目,拓展青少年课后服务新空间。
此外,武昌区以体育“C位”引领课程变革,完善班—校—区三级联赛机制,构建田径、球类、操舞类等18个竞赛体系,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生态。为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武昌区构建3个维度、15个具体指标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如省实验中学的“三好两有”育人目标,珞珈山小学的“三好共育、万物共生”评价体系等,全区“新三好”评价体系实现100%全覆盖。
武昌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锚定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目标,不断擦亮“学在武昌”品牌,积极融入武昌经济社会转型赛道,为武昌服务支点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参与采写:张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