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员在施洋烈士故居上思政课。
□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通讯员张恒
校内施洋烈士故居成师生“大思政课”课堂,“智慧北斗”点亮孩子科创兴趣,“楚蕴”课程将汉剧、汉绣、武汉童谣融入教学……近年来,江汉区武汉关小学依托多元特色课程,以红色传承、科创实践与美育浸润点亮育人路,构建起五育并举的特色育人体系。
■ 校园内的烈士故居
成了师生“大思政课”课堂
9月5日,武汉关小学的63名少先队员来到校内的施洋烈士故居,听老师讲述“劳工律师”施洋的革命故事。每学期的第一次班会,师生都会走进这座校园内的历史遗迹,重温先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
1959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江汉区皮业巷9号施洋烈士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施洋烈士故居在校园内完成重建。
如今,这里已成为学校“大思政课”的鲜活课堂。除了班会,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师生都会在此追思英烈,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在这里成长。“花楼街,皮业巷,大英雄,叫施洋……”在该校,施洋故事人人熟知,施洋精神人人崇敬。
孩子们把施洋的故事搬上了舞台,用一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英烈伴我成长》再现他为劳工奔走呼号,为保护工人阶级利益慷慨赴义的场景。这不是一场单向的致敬,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孩子们写剧本、排练、表演的过程中,烈士精神也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
武汉关小学副校长万琦介绍,学校立足施洋故居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施洋精神,并将其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构建了“楚蕴·向‘洋’”五育并举“大思政课”课程体系,通过德育与文化实践的双重浸润,引导每一名学生在学习卓越人物的同时,提升素养、传承文化,烙上家国情怀的印记。
近年来,武汉关小学的张勋卓、刘笑笑、吴昕岩、刘寅楚等10余人荣获武汉市、江汉区“十佳红领巾讲解员”的称号。
■ 动手制作经纬仪、智能头盔
“智慧北斗”培养学生科创精神
“显示出来了!东经114°29’,北纬30°58’!快记下来!”9月9日下午,武汉关小学操场上,十余名六年级学生正手持经纬仪测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这些经纬仪由孩子们自己拼装完成,看到小小的显示屏上亮起了数字,大家兴奋不已。
这是武汉关小学“智慧北斗”课程中的一幕。2018年,武汉关小学成为北斗科普教育实验学校,开设了“智慧北斗”系列校本课程,邀请专家进校教授北斗知识,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卫星导航知识,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教师杨沐晖介绍,“智慧北斗”课程中,他给孩子们介绍了北斗卫星的发展历程、系统功能、应用领域,教导大家认识北斗卫星导航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拼装经纬仪。三节课时间里,孩子们小组合作,经纬仪拼装成功。
明白了经纬仪的制作原理,孩子们还在老师引导下完成了“智能头盔”的制作。他们将北斗卫星导航模块、图像采集模块、语音通信模块等集成到警用头盔上,实现了位置、视野共享以及通话联系,方便警方的指挥与支援。在武汉市“创客精英汇,数智临空港”2023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论坛上,“智能头盔”与学生自己动手拼装经纬仪赢得了众多参观者的称赞。
像这样有趣又长见识的课程已覆盖武汉关小学五、六年级所有班级。学校邀请国防信息学院专家走进校园讲座,给师生介绍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北斗的发展历程、应用,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在场数百名学生对北斗的浓厚兴趣。
学期末,学校用“北斗乐跑系统”开展无纸笔测试,设置三大关卡、六个考点,学生用手环打卡记录通关时间,显示出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孩子们也在打卡闯关活动中收获了快乐,锻炼了身体,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从‘智慧北斗’课程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理解了科学精神,滋养了爱国情怀。学校承接的‘未来工程师——智慧北斗科普教育应用与实践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学术报告一等奖。”武汉关小学校长杨玲说,中国对航空航天的探索从未止步,希望新时代的少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未来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楚韵”课程浸润童心
全校人人都有美育技能
“学而思,言必行,行责正,志远有恒好少年……”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武汉关小学的学生都会用汉剧唱腔唱起校歌。
万琦介绍,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多年来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音乐、美术、舞蹈、朗诵、戏剧等社团覆盖全校各年级。在普及普惠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更聚焦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开展了“楚蕴”传统文化美育课程,将汉剧、汉绣、武汉童谣等本土文化瑰宝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楚蕴汉剧课程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传统戏曲艺术,深入了解汉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从而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楚蕴汉绣课程指导学生掌握汉绣基本技能绣出简洁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通过刺绣,可以培养学生静心、净心、细心、细致,让国之经典永远流传。楚蕴武汉童谣课程通过学习、创编汉谣让学生感知这种语言形式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地方传统文化。
六(1)班苏紫铃说:“三年级刚进汉剧社团时,我怎么都甩不起水袖。现在,《白蛇传》里青蛇的每一段亮相、每一个身段,我都能稳稳接住!”
“在我们学校,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了美育兴趣小组,人人都有一项美育技能。”杨玲说,武汉关小学将继续深化“楚蕴·向‘洋’”五育并举“大思政课”课程,挖掘周边场域资源,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由认知走向实践,将楚蕴文化脉络、革命精神、码头精神的奋斗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知行合一、家国共融”的教育新生态,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