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实习生 王奕心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2024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的《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一年来,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效如何?7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全省12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10强
深化科教融合赋能,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我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跃升计划,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需求、湖北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推动33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学院。
报告显示,全省3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4,遥感技术等12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10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等,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先后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4个。创新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突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全省首个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
10家湖北实验室汇聚院士66位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人才集聚效应增强。
当前,我省建好用好“1家国家实验室+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54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以平台为依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集聚培养更多人才。
报告显示,在2024年湖北主持完成的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中,实验室团队牵头完成项目占比超70%,29项“尖刀计划”项目中,实验室团队参与占比超80%。10家湖北实验室汇聚院士66位、科技人才3500余人。
强化有组织科技攻关,建设“基础研究特区”,集聚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围绕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基础研究。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全力打造供需对接信息化平台,推动DeepSeek等AI技术线上赋能,推动科研成果与人才、技术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探索职业技能与职称学历双向认定
分级分类培养人才,创新效能跃级提升。
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专项,遴选37名具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的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实施 “楚天英才”计划,遴选支持70个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集智攻关。
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首次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项目,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推进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全面推行“新八级工” 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探索职业技能与职称学历双向认定,开展“湖北工匠”“技能大师”评选,构建以赛促学的竞赛体系。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扩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深入实施“博聚楚天”工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定特色岗位特聘青年科学家,对优秀青年人才委以重任。
推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
加速畅通良性循环,创新生态全面优化。
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434.8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2%、增幅全国第3。坚持“股权投资做引导”,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实验室基金。坚持“债权融资做增信”,构建“数据增信”与“财政增信”联动的增信体系。
当前,我省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选取华中科技大学等26家单位在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湖北路径。完善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激励机制,首次专设省级政府奖项“青年科技创新奖”,推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2049人通过企业自主评审获评职称。
营造鼓励创新良好氛围,出台省科技创新容错免责事项清单(试行),构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良好环境,为人才提供更优保障。
审议时,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我省在推动教育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分类培养、畅通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推动了具体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为湖北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审议时,大家有的建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有的建议,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分级分类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